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专栏】 《资本论》出版150周年笔谈——周文:《资本论》研究应该有新境界

2017-04-14 周文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周文(1967-),重庆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世界政治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出版著作《分工、信任与企业成长》《和谐社会制度创新研究》《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主编《金砖国家发展报告》(2011一2016)等,在《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评论》等重要报纸和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2012年在墨西哥荣获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


近年来,不光是中国的90后,环顾世界,许多国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寻找和发现马克思。在韩国、日本、德国、英国、美国,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青年读马克思》、“马克思夜校”、“读《资本论》小组”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风潮,就连刚刚卸任的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被人扣上“马克思主义总统”的帽子。

一、今天仍然需要向马克思请教

事实上,当我们审视和反思这个时代时,已经深切感受到马克思的智慧和现实力量,显示出更需要马克思的思考和穿透力。所以,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

所有这些,都源于马克思《资本论》这部伟大著作所产生的影响。1867年9月14日,凝聚着马克思全部心血的伟大著作《资本论》第一卷正式出版问世,这是世界上“石破惊天”的大事。马克思说,“我把这部著作的第一卷交给读者”。至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尽管“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但是却在马克思的显微镜下得到完整的解剖。从此“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

任何伟大的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如果没有1857—185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也就不可能催生《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准确地预言了这场危机,所以才“发狂似地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到来之前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同时,任何伟大著作都是有典型的场景和典型的材料。马克思《资本论》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现在,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席卷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仍无根治的良策,正是这样的背景才引发了西方寻找马克思的热潮,从而也再次印证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经典阐述,也佐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二、书写中国的21世纪《资本论》

今天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格局,以及中国道路的典型特征与事例,正好适合书写中国的21世纪资本论。38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波澜壮阔,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38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但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凝聚着丰富的且能够引领世界发展的中国经验。这些发展中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正在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明灯,并开辟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经济好,世界经济才会更好——弥漫着“发展焦虑”的世界,正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个结论,也把更多的期待寄望于中国。因此,对中国发展经验中拥有的大量中国典型元素和丰富的中国历史材料进行提炼,将其上升为系统化的学说,其本身就富有史诗般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因此,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会产生理论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气象万千、生机勃勃的中国伟大实践面前,曾几何时,由于对《资本论》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其思想挖掘不够,以致于一段时间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显得或趔趄不前,或失语、失声,理论阵地不断被西方主流经济学侵蚀,地位不断边缘化。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强调,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

三、《资本论》研究应该有新境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资本论》普及流传最为广泛的国家,几代人深受《资本论》的深远影响,并从《资本论》中不断汲取智慧和思想。但是,当下的中国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离时代的关注和期待还有较大的距离,更不用说写出让世界瞩目的当代中国资本论。

当前中国《资本论》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文本研究功力不足,研究人员青黄不接,高水平成果不多,研究碎片化,缺乏综合研究和理论体系建设。

首先是在《资本论》研究和考据的文本上,功课做得不够,不能充分掌握历史材料。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满足于一知半解,空话、套话多,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对问题研究缺乏长期积累,难以做到毕其功于一役。马克思当年写作《资本论》充满着艰辛的历程,耗时40年。整部《资本论》,其中有2/3的篇幅在引用各种调查报告,而且基本都是第一手资料。正是这种历程和丰富的材料,才注定《资本论》成为一座经济学的思想宝库。

其次是聚焦中国问题不够,缺乏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度关注。大量的研究聚焦于局部性、对策性问题,而对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的关注较少,大视野下融会贯通的研究更为稀缺,理论研究呈现顾此失彼的局面。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学界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对重大问题缺乏敏感度,丧失了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兴趣,又受西方主流理论影响,将大量精力用于验证西方概念的学术游戏中,使中国成为西方理论运用的“跑马场”。研究的问题既非来自现实,又非理论原创,那些真正值得关注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如资本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发展模式问题、民生福利问题等,反倒缺少深入的研究。

第三,国际视野不够开阔,缺少大跨度的宏观理论审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从经济的细胞——商品入手,运用高度的抽象力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运用英国典型材料,纵横驰骋,剖析世界资本主义的格局和趋势,从而才得出视角广阔又有穿透力的结论。同样,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既关注当今重大问题,视野也并非限于法国,而是扩展到美国、英国、日本和整个欧洲,中国和印度也成为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而恰恰在这方面,中国学者的大多数理论研究往往就中国谈中国,没有把中国问题放在国际视野下研究,更没有让世界问题成为中国研究的材料。今天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让世界关注,但是其发展的中国理论还存在“时滞性”。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耀眼性让世界经济于暗色中看到光亮。同样,中国对《资本论》研究应该有新境界,从而不但让中国具备真正的理论自信,而且借助中国智慧走向理论引领,毕竟中国是世界上学习和研究《资本论》最为广泛的国家。


推荐阅读

【纪念专栏】 《资本论》出版150周年笔谈——邱海平:《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种解读

【纪念专栏】 《资本论》出版150周年笔谈——《资本论》的生命之树长青

【纪念专栏】《资本论》出版150周年笔谈—— 王立胜:《资本论》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纪念专栏】《资本论》出版150周年笔谈—— 简新华:《通论》能取代《资本论》吗?

【纪念专栏】 套利定价理论创始人罗斯的学术贡献

【纪念专栏】 肯尼斯·阿罗——当代经济理论的开创者


  (编稿:林盼  董丽霞  审校:郭冠清)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 长按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感觉不错,请点赞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